本文仅在今日头条发布,谢绝转载
作者兰台|媒体人
中国老龄化问题,已经走出预期,成为眼下社会发展的核心议题。随着人口结构迅速变化,养老产业一度被外界认为是极具潜力的“新蓝海”。尤其2023年,重庆力帆创始人尹明善公开入住养老院,这一话题被解读为风向转变连知名企业家也开始选择机构养老,似乎预示着行业前景一片光明。
政府政策、社会呼声与巨大的市场需求共同推动,越来越多人觉得开办养老院就是稳赚的选择。现实却远比预期复杂。
面向大众、以中低收入群体为主要服务对象的普惠型养老院,绝大多数都在勉强维持——一旦财政补贴和政策扶持减少,亏损随即出现。而面向中产阶层及富裕人群的中高端养老院,尽管价格不菲、环境优质,同样有九成以上难以实现盈利。
也就是说,虽然养老需求真实存在,但能长期为机构养老付费的客群远不如想象的庞大。养老院在中国,成了一个“表面繁华”的行业——故事热闹,账本却异常冷静。
入住率低迷行业处境现实严峻
据《经济观察报》2024年的报道,国内养老院行业的实际境况十分严峻。数据显示,2019-2024年间,养老机构相关企业的注册总量持续缩水。到2024年12月11日,全国仅有681家相关企业注册,同比降低22.5%,仅为2019年数量的四分之一。
资本撤离、行业降温成了无法回避的事实。
北京市养老服务行业协会发布的《北京市养老机构行业发展报告》也印证了这一困境。报告指出,截至2024年3月,北京养老机构平均入住率仅为45%,实际入住老人4.49万人,而全市60岁及以上常住人口高达494.8万。
也就是说,真正选择机构养老的,仅占老年人口的极少数。
造成低入住率的关键因素,行业内一致认为主要有两个老人主观意愿不足,以及经济负担能力有限。两者交织,对整个行业的可持续发展造成直接影响。
普惠型养老院收入受限,成本上涨
以北京的普惠型养老院为例,月收费通常维持在4000-5000元区间,过去五六年几乎没有提升。与此运营成本却节节攀升人力成本在总营收中的占比,由2009年的25%上升到如今的约50%;物业租赁费用上涨了三倍。
为何难以调高价格?服务对象以中低收入老人居多。
从2021年中国城乡老年人生活状况抽样调查可知,在有机构养老意愿的老人中,近半数能承受的月费用仅为1千元上下,仅有约16%能负担每月3千元以上。多数老年人还需子女共同分担支出,对价格极为敏感。
北京的普惠型养老院只能靠压缩价格,甚至亏损运营,争取维持床位利用率在约60%的水平。业内负责人坦承,现有收费已逼近极限,护理人员工资难以提升,扩展机构更是无望。
中高端养老院目标群体窄,起步亏损常态
那么以盈利为主、定位高端的养老院为什么同样难有盈余?关键是有足够支付能力的老人非常少。
全国月退休金超过6000元的老人,仅占适龄人群的7%左右。以重庆高端养老院为例,面积106平方米的房型月租金就高达2万元,还不包括餐饮,需要另外缴纳高额入门费。
高昂费用,决定了高端养老院的实际入住人数非常有限。目前能稳健发展高端养老业务的,多是保险公司、地产商这类拥有自身庞大客户资源的巨头机构,他们能通过理财客户、私人银行渠道直接输送客户资源。
反观普通投资者,即使投入大量资金建院,也只能靠漫长的口碑积累与广告宣传慢慢获客。倘若土地、资金等前期成本过高,前十年基本难逃亏损。
期待与现实的距离
整体来养老院不是一门容易赚钱的生意。普惠型养老院受限于成本和定价,高端养老院则因目标客户稀少难以盈利。尽管其承载着社会期盼,但行业普遍处于微利甚至亏损状态。
事实上,人口老龄化的需求更主要体现在养老产品、适老家居、健康辅具等领域。机构养老作为高门槛的服务模式,极度依赖居民的养老财富储备,而当前中国老年人群体整体经济水平,远未达到大规模机构养老的市场条件。
此赛道呈现出政策、资本热情与实际运营冰火两重天的状态。
综上,在中国,养老院并不是稳赚的生意,更多是一项社会必需。床位闲置、价格受限、运营成本高、获客难等多重现实,让行业发展面临尴尬局面。
未来养老市场恐需新模式。政府需持续加码普惠型养老的支持,保障基本养老需求;面向更高端群体的服务要融合金融、地产和医疗资源,探索新的盈利空间。
养老院这一行业,难掩“看起来很美”的表象,背后依然是亟须破解盈利难题的现实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