随着城镇化进入 “稳定发展期”,“十五五” 时期成为中国城市从 “增量扩张” 转向 “存量提质” 的关键阶段。国家层面通过《关于持续推进城市更新行动的意见》等政策构建顶层设计,以中央财政专项示范资金引导,聚焦六大核心路径,推动城市空间重构与功能升级,实现内涵式发展的 “成年进化期” 跨越。
一、老旧小区:从居住改善到社区生态重塑
老旧小区改造作为城市更新的 “民生工程”,形成 “基础类 + 完善类 + 提升类” 三级改造体系。政策明确 “十五五” 期间大规模推进老旧小区改造,重点破解基础设施老化与服务缺失问题。基础类改造聚焦安全底线,系统推进燃气管网等老化设施更新,实现 “带病运行” 设施动态清零;完善类改造新增停车位、适老化设施,北京等城市通过物业服务全覆盖提升社区管理水平;提升类改造通过 “嵌入式服务综合体” 建设激活社区活力,重庆江北区塔坪片区将老旧建筑改造为集商业、文化于一体的特色社区,有效激活社区商业与文化活力。资金机制上,建立 “居民出资 + 财政补助 + 社会资本” 模式,山东通过 “共商共建共享” 机制提升居民参与度,显著降低工程质量投诉率。
二、城中村:从无序生长到有机共生更新
针对城中村这一城市 “灰色地带”,政策确立 “禁止大拆大建、鼓励有机更新” 原则,强调保留一定比例既有建筑。广州创新 “房票 + 现房” 安置模式,实现村民 “即签即住”,加大城中村改造投入力度,其中城中村改造占比显著提升;深圳湾超级总部基地通过 “容积率转移” 机制,在保留历史建筑的同时释放产业空间;南沙区坦尾村运用 “空中造楼工厂” 等新型建造技术,有效缩短建设周期。制度层面建立 “改造权交易” 市场,上海通过引入社会资本,带动就业改善与集体经济发展。此类更新不仅改善居住环境,更通过产业导入实现 “职住平衡”,破解 “城中村 — 贫民窟” 的国际难题。
三、基础设施:从短板补齐到韧性体系构建
地下管网革命成为 “隐蔽工程” 攻坚重点,山东等地系统推进雨污管网改造,北海冯家江流域通过 “地上绿毯 + 水下森林” 生态系统显著降低内涝发生率。政策将管网改造纳入中央财政优先支持领域,建立 “全生命周期安全管理” 机制。新基建赋能传统设施升级,上海构建多层级城市数据基座,实时监测桥梁、燃气等生命线工程;广州南沙试点 “城市信息模型(CIM)+ 区块链”,实现更新项目全流程数字化管理。多数设区市已建成智慧监管平台,显著提升城市应急响应效率,推动基础设施从 “被动应对” 转向 “主动防御”。
四、历史文化:从静态保护到活态传承活化
历史文化保护纳入城市更新刚性要求,政策明确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底线。苏州平江路通过 “微改造” 保留明清建筑风貌,引入非遗工坊、老字号店铺,较高比例保留原住民,吸引大量游客体验历史文化;长沙太平街在保护历史肌理基础上发展文旅新业态,显著提升老街区商业价值。国家首批历史文化保护利用示范区探索 “居民参与 + 社会运营” 模式,福州三坊七巷通过 “修旧如旧” 原则,将多处文保建筑活化利用为文化体验空间,实现 “保护 — 活化 — 盈利” 的良性循环,让城市记忆在更新中延续。
五、绿色低碳:从节能改造到零碳场景落地
绿色低碳成为城市更新的硬性指标,中央财政对绿色建筑项目给予专项补贴。北京推进老旧小区节能改造,通过外墙保温、光伏屋顶改造等措施有效降低建筑能耗;上海试点 “零碳社区” 建设,整合智慧能源管理系统与分布式储能设备,显著降低社区碳排放。政策鼓励 “绿色更新” 技术创新,广东推广 “光伏建筑一体化”,重庆在老旧小区改造中同步建设充电桩设施,新能源汽车配套设施显著完善。此类更新不仅降低城市碳足迹,更通过绿色资产增值形成 “生态 — 经济” 双赢格局。
六、智慧治理:从数字赋能到精细服务升级
智慧化成为提升更新效能的关键支撑,政策要求 2025 年所有设区市建成智慧监管平台。重庆 “城市大脑” 整合海量城市数据资源,实现违建识别、垃圾清运等多类问题智能处置;山东实现燃气、排水等行业全省联网运行,大幅提升隐患排查效率。社区层面推广 “智慧物业” 系统,北京通过 “居民议事厅” 数字化平台,有效缩短老楼加装电梯等民生项目的决策周期。科技企业深度参与更新生态,华为、阿里等布局城市生命线监测系统,深圳 “数字孪生城市” 试点将管理精度提升至精细级别,推动城市治理从 “经验决策” 转向 “数据驱动”。
这六大核心路径共同构成 “十五五” 城市更新的实施框架,既聚焦 “急难愁盼” 的民生问题,又着眼 “长远韧性” 的城市未来。通过政策工具创新与多元主体协同,中国城市正以 “绣花功夫” 实现存量空间的价值重构,为全球城市更新提供 “有机更新 + 制度韧性” 的中国方案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