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你知道731部队吗?”
在日本的街头,如果你这么问一个年轻人,十有八九是懵的、笑的、避开的。
不是他们真的不知道,而是根本不想知道。
一部中国即将上映、尚未定档的战争题材电影《731》,掀起的波澜,已经悄然影响到了日本、北美乃至全球社交网络。
而更令人关注的是,日本国内的反应之激烈、态度之冷漠、手段之抗拒,可能远超很多国人想象。
那么,日本人到底是怎么“看待”这部揭露战争罪行的中国电影?为什么他们“破防了”?背后的原因,又远不只是“忘记历史”这么简单。
今天,我们就来聊聊这些扎心的细节。
《731》未上映,风波已起——日本急了
中国电影《731》,顾名思义,聚焦的是那支臭名昭著的日本关东军731部队,真实还原二战期间日军在中国东北进行活体实验、人类试验、生化武器研发等反人类罪行。
这部中国自制的战争钜作,本来预计在2024年7月31日上映,在各大平台如猫眼、淘票票上都有信息放出。
然而,就在上映前不久,电影突然撤档延期到了2025年,令人震惊的是,原因之一被业内人士指出:“受到了多方舆论压力”,包括来自日本方面的抗议。
据传,日本某方面为此向中方发出了“23条抗议”:要求片方改名、删减镜头、甚至取消‘731部队’这个词汇。
这样的举动,让人不得不质疑——那段历史,他们是真忘了,还是装作忘了?
不是失忆,是选择“装睡”的历史观
很多日本人确实“不知道”731部队,甚至连南京大屠杀都没听说过。
但这不是遗忘,而是教育体制的选择性“屏蔽”。
举个栗子:
你在中国的初中历史课本里,能详细学到南京大屠杀,知道日军暴行,知道东条英机是谁。
而在日本的中学历史课本里?
“南京事件”——只有寥寥数行文字,而且没有“屠杀”两个字。
“731部队”有提吗?有,但被称作是“医学研究机构”,并无罪行描述。
更可怕的是,当你在日本街头采访年轻人时:
“知道南京大屠杀吗?”
“731呢?”
“哈?那是什么?笑死我了。”
那一脸无知而轻浮的笑,是比沉默更令人心寒的冷漠。
《奥本海默》意外帮了《731》一把
去年,好莱坞大片《奥本海默》在日本上映,讲的是”原子弹之父“的故事,大量探讨了原子弹研发的道德困境。
日本观众看完之后情绪非常复杂——
他们痛批美国、抨击原爆带来的灾难,甚至有人呼吁美国正式“道歉”。
但你别忘了——
当年美国为什么丢下原子弹?
是因为日本在二战中的罪行,已经让世界失去了耐心。
这一波“舆论反噬”很快发生:大量美国和国际网友挖出了之前被忽视的历史资料——南京、731、慰安妇、旅顺大屠杀……
于是,推特/X上,关于“731”的搜索量暴涨,一部部纪录片在YouTube刷屏,评论区里:
“太恶心了”
“心理创伤”
“人能做到这种程度?”
这场由《奥本海默》引发的“反思PK赛”,居然意外成了《731》电影的全球热身宣传。
而事实告诉我们:日本越想掩盖,这段历史就越会被全世界看到。
日本:“我们不承认、不想听、也不愿提”
外网上,有个话题曾冲上热搜:
“为什么日本不为南京大屠杀或731向中国道歉?”
答案五花八门,但共性就是:
“那只是历史事件,过去的就不要提了。”
“你说的是事实吗?我们日本人不认可。”
“我们觉得自己也是战争受害者。”
对,就是这种集体装傻 + 情绪转移 + 加害者扮演受害者的三连组合,让人感到无力又愤怒。
与此同时,德国每年都在举行悼念纳粹的仪式,全民都知道集中营的罪行,纪念碑从未倒下,历史从不避谈。
而日本呢?刻意回避、不愿教育、不写进课本,更不会拍电影自我揭露。
这不是冷漠,这是傲慢。
《731》这部电影,意义远不止“拍一段历史”
很多人担心,这部电影会激起仇恨。但它的使命,恰恰相反。
它是为了让世界看见真相,特别是当有人试图删除、抹平、甚至篡改那段历史的时候,这就更不能沉默。
我们要告诉世界:
南京大屠杀、旅顺血案、731活体实验,这些不是“谁家的恩怨”,而是人类共同的痛。
无数中国人牺牲不是“历史的注脚”,而是需要被铭记的血与泪。
有些历史,不能和稀泥、不该翻篇、也绝不能被剪掉一个字。
如果《731》不能上映,我们就更要大声讲出来
一部电影,能这样让日本破防,让全球讨论,让我们重新认识一段几乎被消音的历史,它的意义已经超越了“院线上映”。
就算《731》真的因为种种原因不能按时公映,它也已经完成了第一步:
让全世界的人记起:我们不能只听战争胜利者的故事,更不能任由加害者篡改剧本。
总结一句话:
不是我们想“翻旧账”、“挑事”,而是有人至今连账都没结,还在试图擦掉证据。
如果电影《731》能成为打破沉默的锤子,那我们,就该把它举得越高,越大声。
🎤 历史不能被剪辑,记忆不能被删除。
你怎么看日本人对《731》的反应?评论区说出你的看法,别让这段记忆真的“被选择性遗忘”。
关键词:日本人怎么看《731》、电影731、731部队、战争罪行、日本历史教育、南京大屠杀、日本否认历史、奥本海默、历史记忆、活体实验