泽连斯基的“胜利”新定义:没被全占就算赢? 这台阶下得有点急!
乌克兰总统泽连斯基最近在接受采访时,给“胜利”这个词重新下了个定义。 他说,只要乌克兰的领土没有被俄罗斯完全占领,那就算乌克兰赢了。 这话一出,跟之前他咬死要恢复1991年边界、一寸土地都不能少的强硬姿态比起来,简直是180度大转弯。 从“寸土必争”到“没全丢就算赢”,这中间的落差,明眼人都看得出来,不是想法变了,是现实太骨感,撑不起原来的豪言壮语了。
当初喊出“完全收复失地”的口号,那是在基辅街头万人空巷支持他的时候,是在西方承诺的坦克、火炮和美元源源不断涌来的时候。 那时候,这话是给国内军民打鸡血的强心针,是向欧美盟友证明“你们的钱没白花”的保证书。 可现在呢? 前线的小伙子们打光了一批又一批,征兵年龄上限一提再提,连五十多岁的预备役都被重新征召入伍。 仗打到这份上,能守住现有的防线就已经是前线指挥官们烧高香的事了,谁还敢奢望组织一场能把俄军赶回2014年边界的大规模反攻?
西方的援助,听着响亮,拿到手里的却总是慢半拍,或者缺斤短两。承诺的F-16战机,飞行员还在排队培训;急需的防空导弹,交付日期一拖再拖;连最基础的炮弹,都得靠北约各国翻箱倒柜找库存。 更别提那些援助资金,往往附带着苛刻的改革条件,钱还没捂热,就得先忙着应付审计和报告。 靠着这些时断时续、时多时少的补给,想支撑起一场旷日持久、目标宏大的“全面收复”战争,无异于痴人说梦。 泽连斯基不是不知道,他只是之前没得选,或者说,他赌西方会一直选他。
乌克兰国内的老百姓,日子是真不好过。 黑土地上种出的粮食,因为港口被封锁、运输线被切断,出口量直接腰斩。 货架上的商品价格翻着跟头往上涨,水电供应时不时就来个“计划性中断”。 普通人关心的早就不是地图上哪块地方插着什么颜色的旗子,而是明天的面包会不会更贵,冬天的暖气能不能烧得起来。长期的战争状态,已经把民众的耐心和热情消磨得差不多了。 再拿着“不收复失地绝不罢休”的老调子去安抚民心,效果只会适得其反,甚至可能激起内部更大的不满和动荡。
所以,泽连斯基必须改口。 把“胜利”的标准从遥不可及的“完全收复”,降低到相对容易接受的“未被全占”,这步棋走得既无奈又精明。 对内,他总算能给疲惫不堪的民众一个“我们还没输”的心理安慰,至少暂时稳住了摇摇欲坠的民心。 对外,他也能跟犹豫不决的西方金主们说,“看,我们的目标很务实,你们的援助确实有效,我们还在坚持战斗”。 要是他还死抱着“完全收复”的旧梦不放,那才是真把自己逼到了墙角。 前线士兵看不到胜利的希望,士气只会更低落;西方国家看到一个不切实际的目标,援助的热情只会更消退。
这其实就是一个在绝境中给自己找台阶下的策略。 之前的强硬是表演,是为了争取时间和资源;现在的“务实”也是表演,是为了在资源枯竭、士气低落的情况下,尽可能地维持住局面,别让它彻底崩盘。 他心里清楚得很,俄军的控制区还在一点一点地扩大,后方的民生问题一天比一天严峻。 光靠重新定义一个“胜利”,解决不了任何实际问题。 炮弹不会因为定义改变而变多,老百姓的餐桌也不会因为口号调整而丰盛起来。
这个新定义的“胜利”,听起来更像是一个自我安慰的幌子,用来暂时掩盖前线吃紧、后方吃苦的残酷现实。 泽连斯基本人或许也明白,这不过是权宜之计。 但权宜之计能管多久? 当民众发现生活并未因这个“胜利”而改善,当士兵发现敌人并未因这个“胜利”而后退,这个精心构建的台阶,还能不能撑得住? 这恐怕才是泽连斯基真正需要面对的难题,而不是地图上那几条变动的边界线。
#百度带货夏令营#