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两天刷到一个挺有意思的消息,哈佛大学那个研究国际关系的老教授艾利森又开炮了。这老外可不是一般人,专门研究大国博弈那套,手里那本《注定一战?中美能否避免修昔底德陷阱》在圈子里挺有名的。
这回他说了啥让人这么关注呢?
艾利森这次直接开门见山,说别小瞧美国,人家手里还攥着能卡住咱们脖子的几张王牌。听起来是不是有点扎心?咱们好多人都觉得中国现在发展得挺猛,经济体量大,科技也追得紧,美国那边日子不太好过。
可这位教授偏偏给大家泼了盆冷水。
历史会不会重演?16个案例12个都打起来了
艾利森这人有个绝活,就是爱翻历史账本。他在书里分析了历史上那些崛起国家跟老大国碰撞的例子,数了数总共16起案例,结果12起都干起来了,只有4起没动手。
你想想,这个比例是不是有点吓人?
他管这个叫“修昔底德陷阱”,说白了就是老大老二必有一战的魔咒。现在中美就站在这个十字路口上,一个是守擂的,一个是打擂的,火药味儿越来越浓。
最要命的是台湾问题,艾利森说这就像一根拉得紧紧的引线,稍微有点火星子就可能炸。这话说得还真是一针见血。
美国手里的三副“铁手铐”
艾利森这次重点讲的是美国手里的三张王牌,他管这叫三副“手铐”,专门锁中国的命门。听他这么一分析,还真是有点门道。
第一副手铐:美钞
美元就是中国企业的“氧气导管”,这个比喻挺狠的。你想想,咱们企业出去做买卖,不管是卖光伏板还是新能源车,大额交易用啥结算?还不是美元。
这根管子平时让你呼吸顺畅,一旦美国想动手,随时能掐断。关税战打来打去,市场自己会找平衡,可美元结算体系这玩意儿,是美国经营了几十年的全球金融基础设施。
说句实在话,只要你还在这套系统里玩,方向盘就还捏在美国人手里。
第二副手铐:芯片
这副手铐咱们体会最深,勒得最疼。高科技就是现代国家的命脉,而芯片就是命脉里的血液。美国一声令下,联合荷兰、日本,从设计软件到光刻机,直接在上游筑起一道高墙。
中芯国际的7纳米工艺被卡了两年,这就是活生生的例子。这就好比你开了一家全世界最高效的工厂,可最核心的那个母机,得看人家的脸色。
这个瓶颈,不是靠砸钱、靠拼劲儿就能在一夜之间冲破的。
第三副手铐:海上通道
艾利森管这叫“前沿绞索”。就算咱们的海军舰艇数量已经是世界第一,可你放眼地图看看:美国的核潜艇蹲在关岛,美日韩的军事基地连成一片,澳大利亚也加入了封锁链。
更要命的是,咱们99%的石油进口都得走海路,而那些关键的航道,比如马六甲海峡,实际上都在美国海军的凝视之下。真到了撕破脸的时候,能源的咽喉,随时可能被人一把扼住。
这三副手铐,从钱袋子、到脑子、再到命根子,构成了艾利森眼中美国最大的底气。
中国也不是吃素的:向西看成了国策
面对这套“锁喉术”,中国也不是坐以待毙。“向西看”成了国家级的行动纲领,中国的经济命脉,不能永远漂在东部沿海那几条随时可能被切断的航线上。
于是,全世界都看到了堪称奇迹的工程。
中巴经济走廊,这条路最终抵达阿拉伯海的瓜达尔港。这意味着啥?中东的石油可以在这里上岸,直接通过陆路进入中国新疆,彻底绕开拥挤且敏感的马六甲。
这一招够绝的吧?
当美国挥舞金融制裁大棒,人民币跨境支付系统(CIPS)已在全球悄然织网;当中企被无理列入实体清单,自主创新的种子在压力下破土而出;当“芯片法案”试图锁死技术天花板,中国在量子计算、特高压输电等新赛道悄然领跑。
说句大实话,所谓“命脉”,正从美国独占的“开关”演化为双方相互渗透的“电路”。
中国的硬实力到底有多硬?
现在中国按购买力平价算的经济体量,已经追上甚至超过了美国,军事上的肌肉也越来越壮。艾利森觉得,这简直就是教科书级别的“陷阱”入口。
2024年,中国经济总量突破130万亿人民币,制造业占全球的比重接近三成。啥概念?全世界每三件商品,就有一件是中国造。
更别提新能源车、锂电池、太阳能板这“新三样”,简直是在全球市场上演“速度与激情”,出口量把对手远远甩在身后。
这些真金白银的家底,让中国在面对外部压力时,有了更多的底气和腾挪的空间。
中国不光是体量大,筋骨也越来越强。遍布全国的高铁网,世界第一的港口吞吐量,这些都是让全球产业链离不开中国的硬核实力。有了这些,当外部的“手铐”勒紧时,咱们才有搞“国产替代”、开辟新赛道的资本。
这场博弈到底谁能笑到最后?
说到这儿,估计很多人都想问:中美这盘棋,到底谁能赢?
艾利森教授用他一生的研究告诉咱们,中美这盘棋,既不能因为手握优势就忘乎所以,也别因为被人卡着脖子就垂头丧气。
“修昔底德陷阱”是真实存在的警告,可它更像是一个历史给出的考题,而不是一个无法更改的判决。
你想想,历史上那12个打起来的案例,真的都是必然的吗?还是说,当时的决策者缺乏智慧和耐心?
现在的情况跟以前不一样了。核武器的存在,让大国直接对抗的代价变得无法承受。全球化让各国的利益交织得更加复杂,真要撕破脸,大家都得受伤。
最终出路在哪里?
艾利森的答案是“有管理的竞争”。听起来挺学术的,说白了就是在对抗中寻找对话的窗口,在分歧里挖掘合作的可能。
这话说得轻松,做起来可不容易。毕竟,涉及到核心利益的时候,谁都不愿意让步。可问题是,如果不找到这样一条路,难道真要重演历史上那12次悲剧?
现在看来,中美双方都在寻找这个平衡点。美国想保住老大的位置,中国要争取应有的发展空间。关键是能不能找到一个彼此都能接受的方案。
普通人该怎么看这场博弈?
对咱们老百姓来说,这场中美博弈离咱们远吗?其实一点都不远。
你买的手机里的芯片,你用的软件,你投资的股票,甚至你的工作,都可能受到这场博弈的影响。所以,了解这些大国博弈的逻辑,对咱们每个人都挺重要的。
不过话说回来,再怎么博弈,日子还是要过的。咱们能做的就是把自己的事情做好,让国家更强大,这样在博弈中才能有更多的筹码。
说了这么多,你觉得艾利森教授的分析有道理吗?美国那三副“手铐”真的能锁住中国的发展吗?还是说中国已经找到了破解之道?欢迎在评论区聊聊你的看法,咱们一起讨论讨论这个话题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