上周我去帮张阿婆送饭,发现她刷卡时嘀咕了一句:“咦,怎么扣得比上次少?”我凑过去一看,她社区食堂的餐费比之前便宜了4块钱。张阿婆说这是政府新出的补贴政策,可她自己也不太清楚怎么回事。这事让我想起新闻里说的上海从7月开始调整老年人福利,但具体是咋调整的,还真得好好扒拉扒拉。
现在上海有三百多万老人能领到新补贴。比如说张阿婆这个月发现的助餐优惠,其实是老年综合津贴的一部分。按年龄分档给钱,65到69岁每月75,70到79岁150,80多岁能拿到180,活到90岁就有350,百岁老人直接600块。这些钱每季度发一次,7月15号刚打过一笔。不过要提醒的是,今年刚满65岁的老人必须在6月份申请,才能赶上7月的第一笔钱。
我隔壁李伯伯算了一笔账,他这个月养老金涨了136块。为啥能涨这么多?因为上海这次调整挺细。李伯伯70岁,工龄30年,光高龄补贴就多出45块,再加上基础养老金涨了50,工龄补贴15,还有因为养老金基数调整多出来的26块。更关键的是,之前1到7月少发的部分,月底前会一次性补上,老人自己不用跑腿申请。
不过新政也有让人挠头的地方。听说申请适老化改造补贴得先去医院做评估,还得填一堆表格。静安区的王阿姨家装卫生间扶手,花了8000块,因为她是失能老人,政府直接给抵了4000。但要是行动不便,跑腿确实麻烦。现在黄浦区有些社区开了专窗,工作人员能上门帮忙办手续,听说一天能接待八十多号人。
最让我意外的是,这些补贴不光是发钱。比如助餐补贴直接在食堂扣,这样钱就不会被挪用。长宁区试点后,每天去社区饭堂吃饭的老人多了六百人。适老化改造的补贴也不能提现,必须用来买政府指定的服务,但这样反而便宜——王阿姨要是自己找工人装扶手,说不定要花更多钱。
有些老人因为不懂流程差点错过好处。张阿婆就是靠社区发短信才想起来办卡的。现在可以通过手机APP办大部分手续,但很多老人还是喜欢找工作人员当面问。前几天我在外滩街道看到,那儿开了专门窗口,帮老人复印材料、指导操作,连复印费都免了。
政策里还有兜底条款。比如说如果津贴没按时领,后面补发时还得提供户籍证明。但养老金差额不用管,系统会自动补。最暖心的是低保老人做照护评估不用花钱,不然那些困难家庭怕是要打退堂鼓。
说实话这些变化确实解决了不少实际问题。张阿婆省下的钱能多买两盒降压药,李伯伯多出来的钱够孙子一个月学费。但问题也还有,像户籍限制让很多外来老人享受不了改造补贴。我听说政府在试点“居住地”认定,但具体啥时候能全面推开还不知道。
现在街道经常发宣传单,教老人用手机办业务。不过很多老人还是习惯拿现金,觉得刷卡容易记不清花了多少钱。社区志愿者最近都在挨家挨户教,说敬老卡还能在医院挂号用,以后说不定能当公交卡。
新政实施一个月,社区里议论纷纷。有人觉得政府终于开始重视养老了,但也有人说补贴太零碎,记不住标准。我遇到个独居老人,因为记错申请时间差点错过津贴,还好社区帮忙补办了。看来再好的政策,没有配套服务还是不够用。
前两天王阿姨家卫生间装完扶手,她儿子说差点因为流程复杂放弃。现在她走路安心多了,逢人就夸政府考虑周到。但隔壁那位没上海户口的老大爷,只能眼睁睁看着别人装扶手自己干着急,这事儿估计还要慢慢解决。
政策里最实在的可能是“免申即享”,符合条件的老人不用填表就能领钱。张阿婆说以前办老年证要跑三四个部门,现在短信一来就知道能领多少。不过她还是不太敢用手机操作,每次都要女儿视频指导。
社区食堂的阿姨说,现在用敬老卡付款的老人多了,每天能节省好几百块钱。但有些老人觉得补贴金额小,不够看病用。其实政策组合起来,加上养老金调整,对低收入老人来说还是能解燃眉之急。
街道工作人员告诉我,他们现在最头疼的是教老人用APP。很多老年人连智能手机都不会开,更别说填申请了。不过看到王阿姨家改造完后生活方便,大家都觉得这事儿值得坚持。
最近还听说有老人因为不会操作,差点错过补发的钱。好在社区网格员挨家挨户提醒,这才没出岔子。看来政策再好,也得有人手把手教,不然光靠文件没用。
现在每天都能看到老人在社区服务中心排队,咨询各种补贴。工作人员忙得连水都顾不上喝,但看到老人拿到补贴时的笑容,他们说再累也值。这大概就是政策的温度,藏在每一分钱里,也藏在每个人的坚持中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