说起游戏圈子里的“抗日题材”,你脑子里第一反应是什么?是某些网络平台闲聊区里的“手撕鬼子”“二踢脚炸坦克”梗,还是小时候电脑房同桌屏幕上那个硝烟弥漫的场景?也许很多人会觉得:现在都什么年代了,这类题材离咱是不是远了点?但每当历史节点到来,类似话题反而频频冒头,回想起来,这里面其实藏着不少桥段和门道,甚至能让你忍不住想多八卦两句。
说到底,游戏这玩意儿,有时候和现实的距离比我们想象中要小得多。正儿八经地说,今年已经是抗战胜利的整整80周年了,这时间轴一翻,不禁让人有点恍惚——八十载春秋过去,从刀光剑影的烽火硝烟到如今光影交织的电子屏幕,民族精神的传承方式已经悄悄变了形,但它的芯子也闷头闷脑地没断过线。话说回来,咱们中国的游戏从业者在面对外部文化冲击、尤其是某些国家游戏里那些“歪曲历史”的桥段,究竟是怎么旗帜鲜明亮出自己态度的?这可就不是嘴上一句“抵制”那么简单。
不急,在揭老底之前,还是先问一句:真有人记得那些年我们自主研发、满心热血往抗战题材冲的国产游戏都有哪些吗?这波不炒冷饭不算完。
别的先放一边,咱先抖个谜:1998年,老一代玩家心里那个“游戏即爱国”的生猛年代,究竟是什么点燃了开发者的那团火,让他们不远万里也要把抗日这个主题搬上电脑屏幕?线索很简单,咱先回看一下那段游戏圈里的文化暗战。
其实,别以为“游戏影响三观”什么的只是在今天的家长群里炸开锅。在上世纪90年代末,来自日本的某些游戏公司就已经被不少中国玩家和业内人士贴上了“带节奏、洗脑包”的标签。别的不说,人家日本光荣公司当年那搞出了一款《提督的决断》,闹出来的大新闻叫啥?直接把中国历史给“魔改”得面目全非,把日本军国主义涂脂抹粉,简直就像把舞台剧招财猫摆进我们的课堂,引起一阵又一阵子的批评声。要说有仇必报、撸起袖子就干的正是咱中国玩家和厂商:于是西山居那个风头正旺的工作室,顶着压力铆劲儿搞出来一款叫《抗日地雷战》的游戏,硬是在国内市场杀出了个“国人自研爱国潮”的气象。
讲真,《抗日地雷战》初代画面和现在讲究“光追、4K、高帧”的大制作根本没法比,但当年那个斑驳的像素世界里,每颗地雷都是“爷的怒火”,每次击杀敌兵的特效都能收获老玩家那种挥拳庆祝的快感。你说它玩法简单吧,确实;但你说它无聊,恕我直言,谁敢把那会儿的爱国少年情怀说成鸡肋,分分钟有老玩家和你急。这其中的情结,远远超越了纯粹的娱乐,仿佛游戏变成了另一种战场,让人隔着屏幕依旧热血上头。
更有意思的是,这游戏首发居然选在了纪念馆和当年惨遭战火摧残的大学里,还真不是那种纯营销式作秀。仔细一琢磨,这种“物理+情感”联动,其实正是一种宣誓,没什么比亲历现场更能告诉大家,这游戏不是闹着玩的。这种开局,直接给无数热血玩家整得五体投地,情怀打分瞬间拉满。
时间往后快进,进入了千禧年,游戏行业那是真有“草创期的青春疯劲儿”。2003年,另一家公司——北京欢乐亿派科技公司,把枪战和历史结合得妙到毫巅。《抗日:血战上海滩》横空出世,成了无数人在网吧“最难下线”那挂心榜的头号种子。当初的电脑配置可没现在这么香,3D场景跑起来磕磕绊绊,画面漏洞诟病不少。但你再看看那关卡设计、剧情氛围和那种“手枪突突鬼子”的痛快感,老玩家压根不会嫌弃。主角化身后方英雄,每一枪都带着一股狠劲,操作虽说有点傻瓜式自动化,可玩起来却挺解气。这股油盐不进的“有点土但很带感”的气质,也算是那一代国产游戏的真实写照。
“要么做得好玩,要么做得有意义。”当时圈子里不少人是这么看抗战题材的。只要你真情实感地往里融了民族记忆和历史情怀,就算画质辣眼点,bug多一点,也是能赢得尊重的。况且,说不定还真能指引一些本来只会在课堂打瞌睡的年轻人,转头琢磨起那些尘封的历史段落。
顺带一提,不乏还有玩家私下吐槽,说国产抗日单机“开局一小队,装备全靠抢”,用什么RPG和SLG折射出那个苦日子的艰辛。别看有点自嘲,其实骨子里还是挺佩服开发人员的创造力:就算资源有限,脑洞还是一顶一的开。
撇开单机,接下来要说的这事儿,我敢打包票很多玩家都还有印象。那就是“国字号”背景下的大网游《抗日OL》的横空出世。怎么说呢?这游戏算得上是那个时代里民族记忆的一种特殊载体。身后站着共青团中央,合作方又是业内名气不小的宝德网络,整个操作带着一股要为“纪念抗战胜利搞点大事”的庄重气势。游戏横跨八年抗战史,从著名战役到民间小分队,任务设定密密麻麻,全都围绕着“亲历抗争、守护家园”的主旋律展开。而其中北方四合院和陕北窑洞的场景,让一帮南方玩家直呼“见世面”,历史教育和现代娱乐的结合算是真正走在了时代前沿。
比较让人乐的是,游戏里的武器系统也颇有新意,除了常规步枪坦克,连地雷战、麻雀战这类让敌人头大的战术都能玩,怎一个解气了得?开发团队当时还在各大官网和青年报里高调号召玩家“报名参军”,硬是营造出一种“线上义勇军”的风范。想想看,在那个人人都还觉得网游是“洪水猛兽”的时代,有这样一款主打民族情怀、边玩边学历史的网络游戏,社会反响自然挺不一般。
不过,当年的《抗日OL》并不是没有短板,尤其是它强行采用传统2D画面、延续打怪升级的MMO套路,放到那些“仙侠”“魔幻”的主流题材里,玩法上多少有些显得“老土到掉渣”。玩家体验往往新鲜劲一过,迅速就脱坑。很多人其实不是不认这个题材,而是觉得创新不足,经不起那会儿游戏市场升级换代的洗牌。只能说,理想丰满,现实骨感,这口饭想吃好,还是太难。
可即便如此,《抗日OL》在历史教育与民族情怀这块留下了一笔。毕竟,在后来的手游大潮里,有多少项目还能像这样以身作则打着“普及历史知识”“警醒后人”的旗号?像架空题材那样为所欲为那是想都别想,抗日主题注定走不了“天马行空”的路,但它存在的本身,就是文化自信的一种宣示。
说到这儿,不得不提点趣事。2012年,圈子里被一个跨界“联动”逗乐了——戒网瘾专家陶宏开突然出现在《亮剑2》的品鉴会上,摇身一变成了首席品鉴师。这哥们啊,之前到处宣扬青少年千万少玩网游,大谈“健康网络生活”,突然给一款抗日网游站台,说实话,大部分人一开始都是懵了。有种“狼外婆戴丝巾,突然变成小红帽”的错乱感。但网络就是现实,大家见怪不怪,陶教授的言辞里依然绕不开“正能量”,号称只要网游不是“祸国殃民”,能寓教于乐,他就点头。你要说这算不算“变脸”?还真得帮他说句话——历史题材、主旋律内容本就和娱乐无碍,只要方向正,咱民族自信就没在怕的。事实上,他的助力还真为这款游戏争取到了不小的关注度,顺势把主旋律游戏推向了更广的圈层。
来到今天,回望那段抗日题材的游戏历史,有苦也有乐。它们既是特殊年代的产品,也成了那一代人集体记忆的承载。那些“打鬼子救家国”的片段,早就不是某些快销文化可以轻易取代的。一群没有经历过真正战火,却被历史和家庭教育熏陶的青年,透过屏幕、手柄、键盘,又一次完成了民族精神的代际传递。正所谓“历史不是死记硬背出来的”,有时候,一局游戏带来的感悟和共鸣,未尝不是真正意义上的“活教材”。
说到底,主旋律文化也好,爱国记忆也罢,如何在新世代找到和“潮流文化”相互融合的最好方式?这个题目之大,大到连无数个游戏开发者、营销高手、校园老师都参不透。在商业和理想的夹缝中,国产抗日游戏们走出了一条不容易、不完美,却属于自己的路。
话扯到这儿,也不是卖弄情怀。咱们得承认,八十年后的今天,敬畏历史、铭记牺牲,依旧是无法绕开的命题。那些游戏作品,无论你认不认,都是在时代舞台上认真扮演过属于自己的角色的。
话说,屏幕前的你,还记得自己第一次在游戏里打下上海滩尽头那一刻的心情吗?讲真,有没有哪一瞬间觉得:历史不再遥远,民族气节就在指尖流转?
游戏可以是兴趣,也能是责任,更是记忆的一部分。这个话题,一起留给各位聊聊:你最喜欢或者印象最深刻的国产抗日题材游戏是哪一款?玩过以后,对抗战历史是不是也有了新的认识?期待在评论区见到你的故事。
我们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,传播符合主流价值观的新闻内容。如有侵权投诉,将依法依规核查并回应。小编写文不易,期盼大家多留言点赞关注,小编会更加努力工作,祝大家生活一路长虹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