80-70,德国扛过了斯洛文尼亚,东契奇坐在一旁,连球衣都没沾汗。
有人在看台上吹口哨,有人悄悄翻白眼,还有人一边刷着社交媒体一边问:“东契奇今天没上?那还有啥意思?”
其实比赛还没开打,朋友圈就有人开始剧透:“德国稳赢,东契奇在不在都一样。”
真要这么想,那你可真是没吃过斯洛文尼亚的苦。
施罗德低头系鞋带那一刻,我都能想象他心里的小算盘:主角不在,今天轮到我当大哥。
18分6助攻,像极了写字楼里那个早到晚走还总能抢到最佳员工的同事,表面云淡风轻,手底下可一点都不留情。
瓦格纳呢,碰上没压力的比赛就像孩子拆新玩具,17分4板,跑得比谁都欢实。
邦加和奥布斯特,今天倒像是临时被拉去撑场子的老友,分数不高,关键时候总能露个脸救场。
斯洛文尼亚那边,场边气氛完全不是一个画风。
赫罗瓦特,眼神里全是“别慌,让我试试”的倔强,15分5助攻,几次往里杀,像出租屋里最后一把韭菜炒蛋,虽然不惊艳,但谁都知道,这就是这顿饭的底气。
尼科利奇、克兰佩尔,分数全是两位数,打得很稳,动作没什么花样,但能把德国的节奏搅得一团乱麻。
场上节奏说变就变。
第三节,斯洛文尼亚突然冒头,把分差追到只剩4分。
德国这边有点绷不住了,教练团的脸色说不上是焦虑还是装镇定,手里的战术板画得跟小学生涂鸦似的。
施罗德那会儿突然灵光一闪,顺着缝隙冲进去,像夜宵摊最后一份烤串被他抢走。
邦加眼疾手快,抢断反击,德国球迷的心脏大概那一刻才落地。
说德国篮球近几年风生水起也不是吹的。
世界杯冠军一拿,青训、战术、系统操作一套接一套,感觉就是“别人家的孩子”那种标准模板。
施罗德,早年NBA混迹,养成了不服输的倔脾气。
瓦格纳,年轻气盛,骨子里有点不服老一辈的倔强。
邦加以前在湖人混过一阵,回欧洲后越打越开,关键场面从来不掉链子。
反观斯洛文尼亚,哪怕人口不多,出球星的概率却高得离谱。
东契奇、德拉季奇,都是从小泥地里摸爬滚打出来的主儿。
今天东契奇没上,赫罗瓦特硬是把球队扛着往前拱,打得像在泥潭里拖着大家往岸上爬。
你说德国赢得光鲜亮丽?
说实话,没东契奇的斯洛文尼亚,德国还真不是想象中那么省心。
我一边看,一边想起2019年世界杯希腊对美国的那场球。
字母哥状态拉满,结果美国靠体系把希腊打得没脾气。
天赋和团队,谁能笑到最后,真不是靠一场比赛说了算。
德国这次靠体系和板凳深度稳扎稳打,斯洛文尼亚则是靠血性和韧劲硬拼。
要说篮球的SEO关键词,什么“团队篮球”、“天赋对决”、“体系至上”,全在这场里了。
比赛里那些小细节,才是最有味道的地方。
斯洛文尼亚第三节追分那波,场上一度一片混乱。
德国后卫几次传球失误,观众席上传来一阵突兀的笑声。
施罗德那一记突破后的怒吼,邦加抢断时嘴角的坏笑,全都透着点成年人世界的烟火气。
成年人的比赛没有圣诞老人,这场赢了,明天还得继续搬砖。
德国球迷心里明白,今天赢得不算漂亮,斯洛文尼亚这帮人没东契奇还能这样,等下一次碰面,谁知道呢?
网上又有人在吵:“德国这算捡便宜吗?”
“东契奇要上德国还敢这么打?”
评论区一片热闹,和打球的人一样不服输。
大家都爱幻想“如果”,但体育场从不卖后悔药。
你说德国赢了,斯洛文尼亚丢了魂,可这魂头回归那天,场面会不会翻天覆地?
没人知道,这就是比赛的魅力。
有意思的是,德国这套“人人能打”的体系愈发像欧洲足球的那种传控流,讲究整体、分工明确,每个人都能在自己的时间点爆发一下。
斯洛文尼亚更像是那种有天才带着的小乐队,主唱在,气场全开;主唱不在,剩下的人手忙脚乱也能弹出一两首拿手曲。
你说到底哪种更能走远?
问问以前的西班牙和阿根廷就知道了。
说到历史,德国和斯洛文尼亚可不是头一回过招。
2017年欧锦赛,东契奇还没红透半边天,两队就打得难解难分。
那时候没人把德国当“豪门”,现在风水轮流转,德国成了新贵,斯洛文尼亚成了搅局王。
每次两队碰面都有点火药味,今天东契奇没上,德国赢了,心里那点不踏实,恐怕比谁都清楚。
有网友说,斯洛文尼亚这波硬是把“输也要有骨气”演绎到极致。
德国球迷则在底下留言:“赢了也没啥可骄傲的,下次见!”
这种互怼,才是体育该有的样子。
看球不是看谁能一帆风顺,而是看悬念、看不确定、看下回合谁能翻盘。
有些人喜欢看体系,有些人喜欢看天赋。
你问我?
我更喜欢看热闹,谁能把比赛打出花样,把观众逗乐,让评论区炸锅,谁就是我的主角。
你觉得呢?
谁才是你心里的主角?
东契奇不在场,斯洛文尼亚还在场上。
下次再见,谁知道剧情会不会直接反转?
不如咱们评论区接着聊,看看下次谁能先把对方气个半死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