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3年到2025年,芯片行业变化太快。台积电从全球61%的份额涨到67.6%,赚了255亿美元,像是开了挂。为啥这么猛?因为AI芯片订单太多,苹果、英伟达塞满了生产线,连3纳米、2纳米工艺都得24小时连轴转。反观格芯,从6.6%的份额砍到只剩4.2%,营收直接腰斩到15.8亿美元。中芯国际倒是有点意外,从5%挤到6%,挣了22.5亿,虽然进步小,但对中国市场来说算个惊喜。
台积电能赢在专注代工。张忠谋当年从美国回来,认准只做代工不碰设计,避免和客户抢生意。现在台积电工厂像永动机,员工轮班盯设备,生怕出一点岔子。美国搞的关税政策,反而让订单往亚洲集中,台积电躺着收钱。格芯就不行了,工厂建在美国和新加坡,成本太高,客户又压订单,日子过得捉襟见肘。格芯本来是AMD拆出来的,主攻汽车芯片和射频器件,但现在车企需求不稳定,库存堆成山,只能缩成本。
中芯国际的路更难走。美国给中国制造设了太多坎儿,中芯只能死磕国内市场,80%订单来自国内,靠着给华为偷偷供货(虽然没公开),才撑到现在。他们的工艺还没台积电先进,但把28纳米以下节点玩明白了,给新能源车和5G设备供货,勉强能活。最近还打算收购控股子公司中芯北方的股权,可能是想扩大产能。不过技术上被卡脖子,想做10纳米工艺得偷师学艺,搞出个N+1工艺,听起来像小学生写作业。
行业里其他选手也各有各的难。联电和格芯干脆不追最新工艺,转做物联网芯片,收入稳定但挣不了大钱。三星倒是排第二,占7.7%,但2025年第一季度营收暴跌11%,原因可能是高端客户订单没谈拢。现在市场总营收预计1717亿,比前年涨了快20%,但大部分增长都归台积电了。
有意思的是,这行变化跟普通人真有关系。中芯的工程师大多是90后,加班时还说“为国家争口气”,但实际也是为了养家糊口。格芯美国工厂裁员,工人抱怨“我们造芯片,订单却全飞中国”。张忠谋早说过只认三星为对手,现在中芯冒头了,格局都变了。
2024年第四季度的数据更说明问题:台积电67.1%,格芯4.6%,中芯5.5%。智能手机订单减少,市场总收入环比跌了5.4%,但AI芯片和美国关税逼出来的订单撑住了台积电。现在都说中芯的6%增长了不起,其实门槛还高着呢——要突破10纳米以下工艺,得过美国的设备封锁这关。
芯片行业像场马拉松,台积电早把别人甩出去几条街。格芯在调整,押注新能源车的碳化硅芯片;中芯憋着劲儿搞自主研发,但钱和时间都是难题。现在行业里没人敢赌谁会输,只能看谁能熬过技术封锁和订单波动。台积电的张忠谋说得对:“别小看后来者,但技术差距确实摆在那儿。”