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预备队?我十一师凭什么当替补!”田维扬拍着桌子质问上级。1948年10月,塔山阻击战部署会上,这位红军时期就敢拎着大刀冲锋的老兵,对担任二线任务的决定暴跳如雷。另一边,蒋介石正严令援军“不惜代价突破塔山”,国民党东进兵团装备着美式重炮,兵力五倍于解放军阻击部队。
林彪在地图前沉默良久,最终铅笔圈住塔山——这里无险可守,却是锁死东北50万国军的最后门闩。当四纵主力被摆上最前线时,田维扬收到一纸冷冰冰的命令:“十一师待命。”没人告诉他,这场阻击战将打光解放军两个主力团三分之二的士兵。
战斗第一天,国民党军就用上了“人海战术”。海浪般的士兵在舰炮掩护下扑向解放军阵地,四纵28团的战壕里,战士们用刺刀捅弯了就直接抡铁锹。程子华电话里对田维扬说:“现在知道为什么留预备队了吗?”
锦州城内的范汉杰不知道,他苦等的援军其实离他只有10公里。但在这片连棵像样树木都没有的坡地上,国民党军每天伤亡3000人却寸步难进。当地老乡回忆:“炮弹把土都炸成了黑泥,解放军伤员包扎完就爬回战位。”而田维扬的十一师,正在后方默默清点每颗手榴弹。
第六天清晨,战场突然安静。国民党军暂停进攻,四纵34团的阵地上只剩17个能站立的士兵。林彪接到电报却笑了:“老蒋的援军改道了。”原来蒋介石误判塔山已破,急调部队回防营口。
但暗流正在涌动。四纵司令员吴克华突然发现:预备队弹药消耗量不对劲。田维扬早把三分之一的弹药偷偷送上前线,还派工兵连夜修复了被炸毁的交通壕。这位“不服管”的师长,其实比谁都清楚——塔山根本不存在二线阵地。
10月15日,锦州解放的炮声传来时,国民党东进兵团发起最后猛攻。34团防线即将崩溃的瞬间,观察哨突然大喊:“十一师上来了!”田维扬带着全师从侧翼杀出,用刺刀冲锋硬生生逼退了敌军。
战后统计令人咂舌:十一师伤亡人数竟超过主攻部队。但表彰名单上,“塔山英雄团”的称号给了34团和28团。授勋大会上,田维扬却指着胸前的三等红星奖章对部下说:“这枚1933年发的奖章,比什么都实在。”
1955年授衔时,戏剧性一幕出现:当年四纵司令吴克华是中将,田维扬这个“预备队师长”竟也获授中将。有人嘀咕:“凭塔山战功?”档案显示,这位1927年参加赤卫队的老兵,早在红军时期就获得过最高荣誉“三等红星奖章”——那是用湘江战役中全营几乎打光的代价换来的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田维扬的儿子在朝鲜失去一条腿后回乡务农。当组织要给他安排工作时,这位中将父亲说:“烈士家属都没安排完,轮不到他。”
看看现在某些人,当个科长都要给子女安排工作。田维扬这样的老革命,儿子残疾了还坚持“不搞特殊”,授衔时还主动要求降级。到底是他们太“傻”,还是我们太“聪明”?当年塔山阵地上,预备队的子弹都是数着用的,现在有些人权力还没子弹大,摆谱倒摆出集团军的架势。
有人说“田维扬不争功是觉悟高”,也有人说“老实人永远吃哑巴亏”。要是换做你,在塔山当预备队还自掏腰包支援主力部队,最后庆功会上连名字都不提——这口气你能咽得下去吗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