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有没有算过,你家猪场每赚100块钱,有多少是白白吃进料槽里的?
山东的老李养了300头育肥猪,以前料肉比总在3.2以上,每头猪出栏要吃960斤料,后来他用了三招,料肉比降到2.9,每头猪少吃150斤料,300头一年省了4.5万元。
老李的经历说明:料肉比高,真不一定是饲料不好,问题很可能出在喂得太“粗放”。
精准投喂,才是降低成本的关键!
第一招:按体重阶段喂,告别“一料到底”
老李最初不管大猪小猪,全喂同一种育肥料,结果小猪吃不动,大猪吃不够,饲料浪费严重还影响长势。
他现在严格分三阶段喂养:60斤前的小猪属于保育期,用蛋白含量20%以上的高营养教槽料,每天喂体重的5%;60-150斤的生长期,换蛋白18%的育肥料,每日投喂量调整为体重的4%;150斤以后的育肥期,改用蛋白16%的低蛋白育肥料,每日投喂量降至体重的3%。
分阶段饲喂后,饲料利用效率显著提升,猪群生长更均匀。
许多养殖户忽略了阶段喂养的重要性,不同生长阶段的猪营养需求差异很大。
保育期重点是骨骼发育,需要高蛋白;生长期侧重肌肉生长;育肥期则要控制脂肪沉积。
使用单一饲料无法同时满足各阶段需求,会导致饲料浪费和生长效率低下。
第二招:定时定量喂,避免“饥饱不均”
老李过去喂猪很随性,有时一天喂两次,有时只喂一次。猪饿极了就抢食,不仅容易消化不良,还导致群体生长不均。
他现在严格执行“定时定量”:每天固定喂3次,时间点安排在早上7点、中午12点和傍晚6点,每次间隔5小时;采用自动喂料器控制投喂量,每次喂完后,料槽略有剩余但不超过5%;同时关注那些吃料慢、抢食能力弱的猪,进行单独补喂。
智能饲喂系统的应用让定时定量更加精准。有养殖户的智能饲喂系统显示特定育肥栏出现连续剩料报警,这暴露出定时定量不等于科学喂养的问题。
中国农科院报告指出,精准饲喂可使料肉比降低0.2。
饲喂过程中的细节管理也很重要。建议推行“721分餐法”:根据猪只体重分阶段投喂,先喂70%基础量,再补充20%,最后根据采食情况灵活调整10%。
育肥猪体重达120斤后,采食量控制在85%饱腹度,既能促进生长,又可降低料肉比。
第三招:算准出栏节点,拒绝“过度饲养”
许多养殖户认为猪养得越大越划算,老李以前也这样想,总把猪养到260斤才出栏。
后来他发现,猪体重超过220斤后,料肉比会急剧上升,常常是吃10斤料才长1斤肉,后期饲养成本高昂且经济效益下降。
老李现在精准计算出栏节点:将育肥猪的最佳出栏体重确定在220-240斤之间,此时料肉比相对最低。
超过240斤后,每多养10天,每头猪平均要多消耗60斤饲料,非常不划算。为了精准把握出栏时机,他每周随机抽样称重10头猪,密切跟踪体重增长曲线来推算最佳出栏时间。
不同品种的猪达到最佳出栏体重的时间不同。杜长大三元杂交猪在体重达到110-120公斤时出栏较为适宜,此时猪的生长速度开始减缓,饲料转化率降低,继续饲养会增加成本。
选择生长速度快、饲料转化率高的优良猪种也很重要,如长白猪、大白猪、杜洛克猪等品种具有生长快、瘦肉率高、饲料报酬好的特点。
除了饲料问题,保持猪舍适宜的温度至关重要。研究显示,温度每偏离猪只的舒适区1℃,料肉比就可能上升0.05。
哺乳仔猪适宜温度为29-33℃,保育仔猪为22-25℃,育肥猪为19-22℃。冬季要做好保温,夏季则需有效降温,避免冷热应激导致采食量波动或能量消耗增加。
猪群的健康是高效转化饲料的基础。一旦猪只发病,其营养分配模式会发生改变,原本用于生长的能量会被免疫系统大量消耗用以对抗疾病。
制定科学的免疫程序,定期进行疫苗接种,建立有效的免疫屏障,并严格执行生物安全措施,对于维持猪群健康、稳定料肉比至关重要。
降低料肉比带来的经济效益是实实在在的。据测算,基于当前原料价格,每降低0.1的料肉比,每出栏一头猪就能影响饲料价值至少100元。
对于存栏量可观的猪场来说,这绝不是一个小数目。
有猪场使用智能饲喂塔后,饲料抛洒量从日均4.7%降至0.9%,仅此一项年省28万元。
添加益生菌和酶制剂增强肠道对饲料的分解能力,消化率提升10%,料肉比可降低0.1-0.2。
老李的猪场通过综合应用上述措施,料肉比从3.2以上降到了2.9,每头猪出栏节省饲料150斤,300头猪一年省下4.5万。
这清晰地表明,料肉比高往往是“喂错了”(方法粗放),而不是“喂差了”(饲料不好)。
养猪效益的提升,离不开精细化的管理和精准的“精算”,而非一味地“蛮喂”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