你的位置:意昂体育 > 产品展示 > 彭德怀察觉异常:马家军团长及以上军官为何集体消失?

彭德怀察觉异常:马家军团长及以上军官为何集体消失?

发布日期:2025-10-09 21:20 点击次数:151

彭德怀注意到一件奇怪的事:马家军的团长以上的军官都去哪儿了?

1949年8月,彭德怀将军带领的20多万解放军向西北军阀马步芳在兰州的主要据点发起了全面进攻。经过咸阳和固关的战斗,原本强大的马家军已经元气大伤。即便如此,凶狠顽固的马匪仍决定与解放军殊死搏斗。

解放军在26日凌晨攻占了兰州城。激战过后,马家军溃败。敌军在黄河边四处逃窜,像热锅上的蚂蚁一样。当他们发现解放军的炮弹落在脚边时,纷纷向北方叩头,然后扑通扑通地跳入黄河。除了少数士兵抓住马尾成功游到对岸外,大多数跳水的马匪士兵都溺水身亡。

显然,曾经让解放军吃尽苦头的马家军,在精神上已经彻底崩溃。他们昔日的凶狠和残忍,如今变成了可笑的胆怯,一个个灰溜溜地进入了所谓的“天堂”。

在这场战斗中,解放军消灭并俘虏了马步芳部队2万7千多人,并缴获了大量武器和弹药。自此,西北地区战斗力最强、最坚决反共的马步芳部队彻底被消灭。不到一个月,解放军就直接攻入了马家军的老巢——西宁。马步芳见大势已去,带着多年积攒的黄金逃到了台湾,后来又逃到了沙特阿拉伯。

彭德怀的心事

虽然兰州战役赢了,彭德怀将军却没多少开心,反而心里挺担心的。这场战役非常惨烈,解放军虽然在人数和装备上占优势,但也损失很大。马家军的抵抗特别顽强,真是不容易。

除此之外,彭德怀也注意到了一个怪异的情况,那就是解放军根本没有俘虏到任何高级军官,甚至连一个团长都没有。这种情况可不是一个好迹象。

马家军是一支非常封建和反动的武装力量。在国民党众多派系中,虽然马家军人数不多,武器也不算先进,但它能给解放军带来大麻烦,主要是因为它们“极端抱团、排外”的特性。

马家军的历史可以追溯到清朝末期,它的起源可以追溯到民国初期。马步芳的祖父马海晏在1864年的河州起义中是一名领袖。1872年,马海晏跟随起义军的领袖

马占鳌被要求向清军投降,并被任命为河州靖南军中营马队的负责人,这标志着马家军的最初形成。

1900年,八国联军侵华的时候,马海晏带领部队前往北京“勤王”。因为这个原因,慈禧太后赏识了他。他的儿子马麟被晋升为旗官,相当于现在的团长,后来又升为参将,相当于现在的旅长。

在辛亥革命时期,马麟对当地的起义进行了严厉的镇压。令人惊讶的是,这个极其保守的武装力量竟然被民国政府收编,从而增强了其实力。

马麟去世后,他的儿子马步芳接过了父亲的军旅,成为了青海马家军的第三代首领。1931年,马步芳加入了国民党中最大的军阀——蒋介石的阵营。从此,他开始在父亲的基础上,在青海扩大自己的势力。他不仅在军事和政治上扩张,还在经济上掠夺和扩张,巩固了自己的封建统治。通过精心策划和不择手段,他逐步在青海地区形成了割据的局面。

1936年,马步芳带领军队成功击退了想要穿越河西走廊的红军,给对方带来了巨大的损失。因为在这场“剿共”行动中表现出色,马步芳受到了蒋介石的赏识,他的部队也因此扩大到了一万七千人。

从清朝到民国时期,尽管青马集团的力量日益增强,但其家族属性的核心一直没有改变。马步芳家族是一个庞大的家族体系,到了马步芳这一代,已经扩展到了18个支系,60多个分支,成员多达数百人。

马步芳手下的军官,从士兵到团长,都是他的亲戚。他们非常重视家族传统,把军队看作自己的私有财产,认为马家军队的兴盛直接关系到他们的利益。因此,他们团结得非常紧密,战斗意志非常坚定。即使面临失败,也会全力以赴,绝不抛弃战友。

马继援上台以后,尽管吸收了一些其他家族的将领,但马家军的核心依然是马步芳家族的私人武装。

在国民党内部,很少能看到这样的团结。马步芳主要依靠家族关系,招揽了许多回族和撒拉族的士兵。他们通过共同的宗教信仰紧密联系在一起,形成了一支极其忠诚、热情、凶狠且坚定的队伍。

在战场上,马家军的军官们总是冲在最前面。1949年2月1日,第四野战军在铜川遭遇了马家军的埋伏。马家军20师的师长马得胜挥舞着马刀,率先冲向敌阵。战斗中,马得胜脱下军装,只穿着一件蓝色毛衣,在战场上四处突击。虽然这种行为看起来不太寻常,但他的英勇表现却令人印象深刻。

他为了顾全大局,最终导致自己被敌人炮火击中身亡。但通过这个事件,我们可以看到马家军将领的凶残。

在兰州战役的关键时刻,马家军的基层军官们不带枪械,赤膊上阵,手持刀具,一边大声喊着“天门开,天门开”,一边带着士兵向解放军发起反攻,给解放军造成了不小的损失。

在和马家军的决战之前,毛主席已经看穿了马家军的本质,难以改造。于是,他电告彭德怀:“马家军从来不做好事,要尽量让他们全部缴械,改编得越少越好。”

兰州战役结束后,马家军的高级军官们全都不见了踪影,没有一个人被抓住,也没有人投降。这对解放军来说可不是什么好事。军队的关键在于军官,只要有足够的优秀指挥官,就能很快聚集起大量的士兵。

马家在青海和甘肃一带很有名望,这些马家军的将领们可能会聚众闹事。彭德怀对此自然非常担忧。

王震曾经提到:“在兰州只清除了2.7万对手,之后向西推进到西宁,总共才处理了三万人。还有几万马家军的成员四散了,有的回家了,有的躲起来了,他们手里还有武器,以后可能会闹事,我们必须保持警惕,不能掉以轻心。”

马家军的军官们可能去了别的地方,他们可能会有不同的行动。

二、马匪的假装投降

当兰州即将迎来解放的消息传来,马家军的头目们整天心神不宁,像受了惊的鸟儿一样。因为长期以来,他们与共产党军队对抗不断,积怨很深。他们担心,如果选择投降,共产党绝不会轻易饶恕他们,恐怕连活路都没有了。

马步芳的儿子马继援给他们提供了一个机会——悄悄回家,暗中准备武器,等待时机发起叛乱,与蒋介石和马步芳一起“反攻大陆”。

于是,在兰州眼看要失守的时候,马继援悄悄告诉守在窦家山的第一百师师长谭呈祥:“今晚全部撤退,你们一百师先走。我们不能把所有的东西都丢掉。”

马家军的精锐部队是第一百师,马继援想保留这支军队的核心力量,为将来卷土重来做准备。于是,“青马”残部的几万人逃回了青海,那些团长和师长们藏身于西宁周边的几个小镇,比如大通县的桥头镇、湟中县的上五庄和海晏县的三角城等地。他们悄悄藏好武器,把战马变成了耕马,分散开来隐藏,等待时机再次行动。

关于这些

凶狠顽固的马匪,解放军自然不会坐视不理。通过详细的侦查,解放军大致掌握了马家军军官们的行踪。为防止马匪官兵狗急跳墙,解放军为他们提供了非常优厚的条件:

对投降的马家军人员,我们会严格执行党的政策。只要放下武器,一律不杀。对于下级军官和士兵,我们会发放路费让他们回家。少校以上的军官会被编入设在西宁的‘解放军官训练处’,集中进行改造学习。

那些土匪头目以为自己杀了太多红军和解放军的人,共产党肯定不会放过他们。不过,听说解放军不会计较过去的恩怨后,他们就决定先投降看看。

9月8日,青海解放后的第三天,上五庄的“青马”八十二军副军长赵遂和参谋长马文鼎向解放军投诚。到了10日,三角城的“青马”一九零师师长马振武、三五七师师长杨修戎、骑八师师长马英等两千多人投降,其中包含350多名高级军官。

常言道,“弃恶从善,立见光明”,但这句话对那些惯于战场的老贼并不适用。早在所谓的“起义”开始时,马家军中的顽固分子就已经在密谋叛变。例如,马家军中的高级军官马呈祥在“起义”初期,就暗中与一些在“解放军官训练处”学习的国民党军官结成了秘密联盟。

我们可以怀着忠诚的心,默默承受困难,效忠蒋总统,期盼第三次世界大战的到来。“表面上投降,心里却不服,就像身在曹营心在汉一样,等待时机。”

起义之后,第七骑兵师的一些反动军官沉醉于过去的成就,开始在军中传播不实消息。他们威胁任何与政工人员交流的士兵。

“共产党来了,你对指导员那么热情;国民党回来了,你可得想想,这事儿咋办?”

可以说,尽管兰州战役重创了马家军,但这并不标志与马家军斗争的终结。自1950年起,全国上下展开了大规模的“镇反运动”。在西北地区,解放军的主要任务就是清剿马家军的残余势力。这场大规模的平叛行动,一直持续到1956年。

三、血债血偿

1949年9月下旬,马家军的将领们认为叛乱时机已到,便开始四处联络,准备组织暴动。首先是原82军的一位团长马擢武。他以探亲为名回到甘肃临夏,在那里挖出了早已准备好的

这个人集结了一批不法之徒,与马步芳的族兄马步彪、马谚彪等人一起,手中持有武器。

十一月里,马擢武带着一伙人马在广和县袭击了两辆解放军的车辆。车上十二名解放军战士面对上千名敌人,激战了四个多小时,最后因为没有弹药和食物全部牺牲。廖汉生得知消息后,马上派遣第一军的一个师到临夏,帮助其他部队平息叛乱。经过两个月的战斗,终于结束了这场叛乱。

因为第一师去临夏平乱,青海那边兵力不足,所以叛乱突然起来。马英以前是马家军骑兵第八师的师长,西宁解放后,他见形势不对,就去军管会登记了。过了一阵子,马英偷偷跑回老家。12月5日那天,他带着五千多人围攻了大通县、桥头镇以及周围的县政府和部队驻地,发起了一次猛烈的攻击。

青马原军官马成彪组织了1200多人在门源县闹事,第二天攻破了县城,40多位县、乡政府的官员英勇牺牲。在叛乱前,马成彪偷偷藏了2万多发子弹。县、乡政府察觉到了一些异常,多次上门要子弹,但他坚称:“没有这回事,子弹不能吃,也不能喝,要它们干什么?”没想到,马成彪竟用这2万发子弹发动了叛乱。

马英和马成彪的叛乱发生后,反革命武装的暴动迅速扩散,小峡、湟中、循化等地相继出现叛乱。一时之间,匪患四起,局势非常严峻。这群马匪仍然凶残如故,他们疯狂屠杀解放军和政府人员,甚至砍头、跺脚、割舌、挖眼,将尸体丢在荒野,令人发指。

战争结束后,军队在清理战场时,发现已经无法辨认那些熟悉的战友,只能忍着泪水,在墓碑上刻下“无名烈士”。

面对这些屡次不改的马匪,解放军也决不再手软。贺炳炎、廖汉生两位首长当机立断,下达命令,调集兵力展开全面反击,彻底打击这些马匪。

一开始,贺炳炎指示第三师的师长兴中,带着七团的两个营和一军的侦察连迅速前往大通支援。在桥头镇,解放军与大约一千名土匪发生了冲突。解放军的炮兵毫不手软,精准地将炮弹投向敌人。战斗从早上持续到中午,共击毙了三百多名土匪,俘虏了五百多人。

12月6日,兴中师长带着增援部队来到了大通县。见情况不妙,马英赶紧率部撤退。

解放军在经过几天的追击后,终于在12月13日追上了马英一伙。在战斗中,司号员杨孝忠看到一个满脸横肉的大胡子匪徒正猫着腰准备逃跑,于是对准他的头部开了一枪。

战争结束后,在清理战场时,从这个匪徒的口袋里找到了一块用水晶雕刻的大印,上面刻着“马英之印”的字样。

马英匪帮被彻底消灭后,马成彪自然也无法幸免。在解放军的猛烈攻击下,马匪全军覆没,匪首马成彪当场丧命。

在大通和门源剿灭土匪的同时,解放军第二师第五团也在西宁附近清除了平邑和小峡地区的匪徒,击毙了匪首韩静如。接着,该团与师里的骑兵部队合作,重新夺回了湟中县城。

在化隆、循化这些地方,以前的骑兵旅长马成贤、师长谭呈祥、参谋长马忠义和另一个师长韩进禄这些人秘密计划重组一个军队。不过,在他们行动之前,解放军第一师就赶到了。结果,马成贤的队伍全都被打败了,马忠义、韩进禄这些人也只好向解放军投降了。

为了更好地打击四处游荡的马匪,贺炳炎和廖汉生决定组建骑兵团。他们以原有的各军和各师骑兵营为基础,成立骑兵团,专门执行机动剿匪任务。这支骑兵团深入草原和沙漠,彻底消灭残余的马匪。

到1950年8月,经过200多场战斗,青海解放初期的马匪之乱终于平息了。残匪大多逃到了深山老林和边远地区。在这期间,仅第一军就消灭了5750名匪徒,其中击毙了2455人。

这样一来,马步芳父子在大陆的骨干人员要么被打死,要么被俘。同时,解放军在军事打击的同时,还进行了政治攻势。要知道,在解放前,马步芳家族在青海统治了40多年,对人民进行了残酷的统治和镇压。因此,在基层缺乏干部,群众对我们也不了解。而这正是马步芳匪徒得以横行霸道的根源。

于是,解放军积极投身于地方政权建设,清除马步芳在当地的影响,确保人民真正掌握自己的命运。他们收缴了民间的武器,并推行土地改革,赢得了广大民众的全力支持。这样一来,马匪再也不能任意妄为。

友情链接:

意昂体育介绍 产品展示 新闻动态

Powered by 意昂体育 RSS地图 HTML地图

Copyright Powered by365站群 © 2013-2024