前言
谁没渴望过年休假的时刻啊?
对上班族来说,年假就像是“职场的救命药”,比盼着领工资还要心切,比盼周末还要盼望。
可是在深圳,有一家企业偏偏将事情闹得挺大。
原本说好的14天额外年假,要是真的被取消,那可真是突如其来。结果一查,理由居然是因为一次“台风补班”事件,真是让人哭笑不得。
连官媒都忍不住出来点名批评,每句话都直戳打工族的痛点。
到底是员工太不满足,还是公司太挺横?
天降福利成导火索
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导火线,不是因为年假被撤销,而是一场看着普通不过的补办引发的。
故事的起点得从今年台风“桦加沙”登陆深圳那天说起。
那次台风“桦加沙”影响挺大,深圳疆拓公司直接给所有人放了两天假,还特别强调不用在家工作。
对于上班族来说,这真是“天上掉馅饼”,不用在风雨中赶路,还能安心待在家里歇歇。
可这份高兴没维持多久,“麻烦”就来了个搭配上门。
眼瞧着国庆假期快到,咱们公司仓库里的货物也越堆越高了。
为了在节前把货及时送出,公司突然通知:9月27日(周六)全体要补班一天,算是弥补之前因台风停工的那两天中的一天。
让员工觉得不舒服的是,这个通知既没有提前征求大家的意见,也没有提到补班是否会有加班费。
就是那种一刀切的硬性安排,让人觉得挺不舒服的。
有人觉得不太合理:台风假是自然灾害引起的停工,不算员工请假,凭啥得用周末补班呀?
而且周末本来就是大家提前安排好的休息时段,突然改班把计划都打乱了,也挺让人郁闷的。
于是,有个员工直接把这事儿举报到当地劳动局去了。
劳动部门一接手,企业就迅速表明了态度,宣布取消原定于9月27日的补班安排。
本以为事情差不多就这样完了,没想到补班的事刚刚平息,员工们又收到了一份让人心里一凉的通知。
因为大家都希望公司放假时间能按照国家法律来安排,所以决定不再提供那14天的额外年假了,之后的年假还是按国家规定走。另外,像万圣节、圣诞节这些额外的半天假期,也都一并取消了。
公司之前承诺的那些额外福利,全都给取消了。
原本只是个台风假的小插曲,突然就变成了年假争夺战,员工和公司之间的矛盾也一下子摊开摆在了台面上。
合法合规和人情冷暖该如何平衡
原以为劳动部门出面之后,这补班的事就能卸下来了,没想到当天下午竟然又爆发出了更大的矛盾。
公司说取消14天年假的消息一出来,有人在网上发了这段话,立马引起了各种反应。
公司那边跑出来给个解释,紧接着人社部门也来回应了,结果网上的网友们一下子就分成了两派,争得那叫一个激烈。
遇到争议时,公司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显得有点委屈:“平时我们公司不加班,正常上班时间就是九点到六点,我们的好意却没能被一些员工理解。”
他还补充,说取消额外年的假期是合法合理的,经过了内部商量,只是可能会让一些员工觉得有点不太方便。
更耐人寻味的是,他说“员工要有意见的话,应该先走公司内部的程序,别直接找劳动部门投诉”。
要是公司内部的流程真管用,员工又何必跑远了,直接去劳动部门反映呢?
有的小伙伴遇到过类似的事儿,公司说“有问题找HR”,结果反映了好几次都没回应,最后还得自己去投诉才搞定。
就像有人提过的,企业内部沟通不畅,才让员工不得不向外找消息渠道,寻求帮助。
紧接着,9月28日,深圳市人社部门咨询热线的工作人员也作出了官方回应。
公司把多发的年假取消,这属于企业自己管理制度的范畴。合同上明确写有年假福利的话,可以要求公司履行,如果公司不愿意执行,大家可以反馈到劳动局,让他们帮忙协调处理。
官方一回应,网友们的看法立刻变得两极分明。
支持公司的网友觉得,员工那点事儿吧:台风天放了两天假,补个一天班,又有什么大不了的。
老板也得考虑经营压力,仓库塞满了发不出货,亏损了,公司赔了,员工也吃亏不到哪去。要是闹得把福利都没了,那不就“杀敌八百自损一千”了吗?
支持员工的网友就说了:“别用‘神仙公司’来绑架大家!补班不提前宣布,还不发加班费,这根本就是不合法。”
随着事情的关注度不断升高,网友们闹得沸沸扬扬,官媒也忍不住出手,发表了犀利的评论。
合法不代表合情
这间公司取消14天年假事件越炒越热,官媒也纷纷发表声音,强调“劳资关系可不能搞成零和游戏”。
《红星评论》在文章里直言不讳:“要是双方都能彼此信任,补班的问题通过协商自愿解决,那就不会陷入互不相让的对立,反而会走向理解配合实现双赢的局面。”
每句话都挺犀利,直戳要害,可偏偏戳中了打工人的心坎。
公司一直强调合规合法没错,可是合法未必就一定合情合理啊。
本来,14天的额外年假是企业用来吸引员工、留住人才的一个亮点。
一旦因为一次投诉就直接取消,反倒让其他员工觉得福利变成了空话,收了就没了,结果反而打击了大家的信任感。
要是员工偏偏选择直接投诉,也许就反映出公司内部的沟通渠道有点不顺畅。
要是公司当时能和员工好好谈谈,比如补班能给双倍工资,或者换成节后调休的话,事情说不定就不会闹到这份上了。
这事儿没有绝对的对与错,可就是明显少了点沟通。
公司愿意放额外假,本来是个挺不错的事儿。
这样一来,不光让员工感觉更幸福,还能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,这不就是“两全其美”嘛。
遇到仓库爆仓的紧急情况,想加班赶进度,从公司的运营角度来看,也算合情合理吧。
员工向人社部门投诉,这也是维护自己合法权益的正常做法,没啥好批评的。
实际上,除了法律规定,还是有情义和道理在里面的。
一件本来可以通过沟通而解决的小事,最终却闹得满城风雨,不但让公司失去了声誉,也让员工没了福利,双方都吃了亏,真是扯淡得不划算。
难怪有网友说官媒的话一句句都戳到了打工人的心窝里呀。
不管是网友们的纷纷议论,还是官方媒体的点评,归根结底都绕不开一个重点。
这次闹得沸沸扬扬的事情,核心问题不在于福利到底应不应该变,而是企业是不是把员工放在心上,愿不愿意好好沟通。
职场不只是单方面的管理场所,更是双方努力、共同前行的合作平台。
公司如果在调整福利之前,提前和员工聊聊经营上的难题,听听他们的心声,共同想办法找个折中的办法,大部分员工都会愿意和企业一起挺过这个难关。
相反,如果公司把员工当成随意牺牲的成本,用强硬的命令取代平等的沟通,那只会让矛盾越发尖锐,最后可能会造成员工流失、声誉受损。
结语
深圳那家企业把“取消14天年假”的事宜,其实反映出目前劳动关系中存在的一些问题。
一方面,企业得应付不少经营上的压力;另一方面,员工们也在争取保护自己应有的权益。
到底怎么协调好这两方面,成了许多企业和打工仔们都得头疼的难题。
这次风波带给所有企业和员工的启示,比事件本身还要重要得多。
对公司来说,遵守法律法规可是底线啊,重视员工才是长远发展的根本所在。
福利当然可以做调整,不过得在法律范围内打转;经营上可以压缩开支,但绝不能损害员工的合法权益。
对工友们来说,权益意识就像是保护自己的宝刀,而理性地维护权益则是搞定问题的好办法。
一旦权益受到侵害,得敢于用劳动监察、仲裁这些合法渠道勇敢说话,别忍气吞声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