宇辉刚下播,换了一身干净衣服,头发还有些许湿气,微笑着走出后台。空气里带着刚刚海风的清甜,他迎来当地媒体采访,耐心地回应每一个问题,嘴角的弧度带着点少年气。走向人群时,他的步子略有加快,就像即将和老友团聚。镜头、手机不停闪烁,大家都想留住这一刻,仿佛只要多拍一张就能多留存点温度。
他总会第一个奔向现场的大家,眼神干净,笑得不设防。那一刻的距离,如果你在现场,会觉得他好像坐在你对面一样,能透过他的眼神读出真实的喜悦和温柔。在消费者面前,他总是那么谦逊,甚至有些腼腆;遇见当地领导,他又显得份外从容,落落大方地一一握手,笑容里藏着对人情世故的温柔体察。在丈母娘们面前,他挥手致意,那种肆意的亲切感让四周像过节一样热闹起来。
场地内外,能感受到东道主极度重视,领导们西装笔挺,气氛庄重中带着些期待。宇辉的到来,总能搅动出一片喜悦和兴奋。活动节目衔接紧密,观海的间隙,他又唱起歌,舞台临时搭在码头边,看着海浪的涌动,听着宇辉的声音,时间像是被拉长了,每个人都沉浸其中。
关于收益的问题,现场的讨论总有点现实,与这场热烈有些格格不入。有人算着机票、住宿、场地、人力,各类设备运输和高昂版权费用,合着一场下来说不定还要倒贴。可更多的人,宁愿相信宇辉不在意得失,只在意大家的满足。他花大钱办节目,海鲜利润或许才刚够覆盖支出,却仍愿意撑起这片短暂的欢愉。他不像其他企业家那样赚着钱想着移民和更优渥的生活,而是愿意把收入投入到当地文化推广里。这样的决定里,藏着对土地的热爱,也带些理想主义的执拗。
这个年轻人有自己的一套秩序。说到底,能让团队和观众都开心,远比单纯盈利有意义。每次活动,他总带着大伙云出海,看海,唱歌,砸锅卖铁地让大家开心,却不舍得给自己添件新衣。这种近乎自律的节省与为人考量很难不让人动容。温良谦和,也鲜活明亮。团队的刘队,这几年变了模样,戴起眼镜后多了几分书卷气,身边伙伴都在跟着成长进步。三年间大家都在变,看着彼此变化,反而生出一种难以言说的新默契。
合作的211学生们也在现场,每个人都笑着,像是被点亮的灯泡。天公作美,海边的云极轻,那种难得的晴朗甚至让人觉得生活本就该是这样美好。活动结束,他还是一次次与粉丝自拍,给工作人员留影,那天的十一次蹲下起立冗长地消磨体力,却也刻下了和大家的亲密回忆。长时间的外场转场,晕船,体力消耗比外人想象得都大。
蹲下与站起的画面像是诗的两行,宇辉用这些细小的动作刻录了人与人之间的润物细无声。总有观众在那一刻红了眼眶,觉得人与人之间并不是只有交换和计较,还有温暖与守护。他鞠躬,挥手,感谢所有人,并不亲昵却真诚。团队跟着他的步伐一步步长大,观众也在这样的经历中学会了陪伴。
故事总是在不经意间换了章节。现场那段短暂的喧闹过去,留下天边海鸥的叫声,还带着一点盐味的风。真正的感动,总是来自无声的奔赴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