“甲板已清空,请立即返航。”
24年了,当这句呼唤通过无线电划破南海的云层,无数人瞬间明白了什么。这不是演习代号,也不是常规指令,这是一场跨越了整整24年的回响,一声迟到了太久的回答。
故事的另一头,是2001年4月1日,同样是在这片海域。那天,王伟驾驶着编号81192的歼-8II,面对抵近侦察的美军EP-3,再也没能回来。那句“我已无法返航,你们继续前进”,与其说是遗言,不如说是一根刺,深深扎进了那个时代所有中国人的心里。那时候的我们,没有航母,主力战机与对方存在着难以逾越的代差,甚至在事后的交涉中,换来的也只是一句轻飘飘的“深表遗憾”。
那种无力感,催生了一场长达24年的埋头追赶。这期间没有太多的豪言壮语,只有一座座船台上的灯火通明,一个个风洞里的呼啸,一代代科研人员藏在黑眼圈里的星辰大海。
很多人可能没意识到这个变化有多快。2011年,当歼-20像个幽灵一样突然首飞时,外界的表情是错愕夹杂着怀疑。仅仅十几年后,到了2025年,歼-20已经成体系地部署,甚至挂上了射程覆盖数千公里的“惊雷-1”高超音速导弹。这种空射弹道导弹的组合拳,目前全球独此一家。当年我们仰望的隐形战机,如今成了我们自己的空中长城。
海军的变化更是堪称粗暴。从2012年“辽宁舰”蹒跚学步,解决了航母有无的问题,到2019年“山东舰”入列,再到2025年搭载电磁弹射的“福建舰”正式亮相,三航母编队往南海一站,全世界的航运保险公司都得重新评估这里的风险系数。美国海军学会自己都承认,在西太平洋区域,想当然地认为自己能赢的时代,已经过去了。
真正让一些人从骨子里冷静下来的,或许是核力量的现代化。美国《军事观察》的一份报告,就把话挑明了,直接将中国与美俄并列为核力量第一梯队。他们看重的不是核弹头的具体数量,而是那个生存能力与突防能力都点满了的“三位一体”体系。陆基的东风-61玩起了南极轨道突防,海基的巨浪-3藏在大洋深处,空基的轰-6N带着高超音速导弹。这套体系传递的信息很直白:任何试图在这里点火的念头,都得先掂量一下自己能不能承受得了那个无法收场的结局。
所以,当2025年美国前驻华大使伯恩斯公开承认,中国在四个维度上已经重塑了格局时,这番表态,与其说是客套,不如说是清醒。澳洲退役少将瑞安在看完九三阅兵后,评价更直接,说中国展示的那些东西,很多已经领先于西方现役平台,而且看着就不像是停留在图纸上的概念品。
这种清醒,或者说“理性”,说白了就是对实力最现实的尊重。当你手里的牌足够多,足够硬的时候,对手自然会选择更文明的方式和你对话。毕竟,根据美国商会自己的测算,真要走到掀桌子的那一步,美国企业面临的损失将是数万亿美元级别的,这笔账谁都算得清。
更有意思的是,中国在这24年里,从未主动对外发动过一场战争。当别人忙着在中东的沙漠里打滚时,我们在沙漠里种树;当别人在搞颜色革命时,我们在推动沙特和伊朗这对死敌握手言和。军事力量的增长,最终服务的是让128个国家成为我们最大贸易伙伴的这份家业,是让我们自己的年轻人,比如26岁就能成为长征五号火箭总控系统指挥的徐文晓,能有一个安稳搞事业的环境。
24年的备战,本质上是从“被动防御”到“主动塑造和平”的转变。当东风-41的钢铁洪流驶过,当歼-35从航母上弹射起飞,世界看到的不仅仅是肌肉,更是一个文明选择的道路:用实力,让和平变得更有分量。
至于那句“甲板已清空”,你觉得是说给谁听的呢?