2025年8月15日,阿拉斯加埃尔门多夫军事基地气氛严峻。美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方面进行了近三小时会谈。
会后,美国领导人宣布,暂缓对中国石油加征关税的计划。
同一时间,新德里的官员们却一夜无眠。
就在仅仅三天前,也就是8月12日,印度刚收到美国发出的50%关税罚单。
两个重要的亚洲国家,在同一时间点上,遭遇了截然不同的贸易待遇。
中国获得了90天的关税豁免延长,而印度对美出口的500亿美元商品却面临高额关税重击。这种鲜明的对比背后,显现出华盛顿在国际博弈中的策略考量。
8月11日深夜,白宫灯火通明。
距离中美关税暂停措施的到期仅剩几小时。美国领导人签署行政令,将对中国的关税暂停期延长90天。原定8月12日中午到期的关税战暂停协议得以延续。
签署这份文件前几小时,美国领导人还在社交媒体上公开喊话,要求中国大幅增加对美国大豆的采购量,要求“提高至原来的四倍”。
这种极限施压是他惯用的谈判方式,试图在关键时刻争取更多利益。
但中方没有直接回应。
中国在农业产品供应方面早已进行了多元化布局。
巴西大豆不仅品质更优,价格也更具竞争力,运输链条也更为稳定。
中国海关数据显示,2025年上半年,从巴西进口的大豆同比增长了23%。同期,美国大豆在中国市场的份额降至十年来的最低点。
这份行政令签署后,美国对华关税仍保持在30%,中国对美关税也维持在10%。
一场原本可能让双方关税飙升至三位数的贸易冲突,在最后一刻得以避免。
华盛顿的算计
8月15日,阿拉斯加安克雷奇市埃尔门多夫-理查森联合军事基地戒备森严。
俄罗斯专机降落时,美军战机编队在空中掠过,美国领导人站在红毯上等候。这一选址充满了象征意味,阿拉斯加与俄罗斯最近处仅隔着80公里的白令海峡。
会谈持续了近三小时。美国领导人在会后表示“非常富有成效”。俄罗斯方面则期待这次接触能够“开启俄美恢复务实关系的进程”。
尽管双方未能就乌克兰停火达成协议,美国领导人在镜头前表现出相当满意。
记者随后追问对中国的关税政策,美国领导人给出了关键回答。他说:“因为今天发生的事,我认为我不必考虑这个问题。”
他指的是因中国采购俄罗斯石油而加征关税一事。
他还补充说,“可能需要过两三周或者多久再考虑”。这句话看似随意,实则透露出深层含义。
就在美国领导人与俄罗斯方面握手言欢的同一天,印度外交部正紧急起草抗议声明。8月12日,美国以印度购买俄罗斯石油为由,将对印度的关税从25%提升至50%。
这个决定直接冲击了印度500亿美元的出口产业。
新德里对此感到极其愤怒。印度外交部的声明直接指出美国的双重标准。
声明提到,美国自身也有15%的进口俄罗斯石油,这些石油经印度加工后流入美国市场。
声明还尖锐质问:为什么土耳其同样进口俄罗斯石油,却能安然无恙?
社交媒体上,印度网民涌入美国领导人的账号进行抗议。
然而现实情况却相当残酷。
2024年,印度对中国的贸易逆差高达992亿美元。在稀土、电子零件等关键领域,印度严重依赖中国的供应链。没有中国的电子元件,印度甚至无法制造手机。
印度内外承压
印度总理政府推行的“竹子外交”,即试图在中美之间左右逢源,这次彻底失效。
印度官员紧急前往美国进行磋商,结果却空手而归。美国政府甚至开始拉拢巴基斯坦,试图在印度“后院点火”。
同样是购买俄罗斯石油,为何中国和印度却遭遇了天壤之别?
这背后有几个关键因素。
中国拥有强大的贸易筹码。在制造业方面,美国试图“脱钩”,但发现自身根本离不开中国的供应链。
稀土资源更是美国高科技产业的命脉。
2025年1-7月的中国稀土出口数据显示,美国进口量同比反而增加了12%。所谓的“替代供应链”依旧停留在纸面阶段。
美国领导人在延长对中国关税暂停令时,特别提到“中国在解决非互惠贸易安排方面取得重大进展”。
这种积极的表述与他对印度的打压形成了鲜明的对比。中国与美国的贸易体量达到了6906亿美元(2022年数据),而印度与美国的贸易额还不到中美贸易额的六分之一。
印度所谓的优势产业,例如信息技术和制药,在全球大国博弈中分量显得过轻。
印度总理原以为可以复制越南在左右逢源上的成功模式。但印度的体量决定了它无法玩转小国外交,这就像成年人硬要穿小孩的衣服,怎么看都不合适。
芯片博弈与印度转向
关税政策调整背后,还有一场不为人知的芯片博弈。
美国政府曾收紧对英伟达等公司向中国出口芯片的限制,甚至将“降级版”芯片也纳入管制清单。然而,8月初政策突然发生转向,允许英伟达向中国出口H20芯片,条件是销售额的15%上缴美国国库。
中国对此的反应出人意料。
出于安全考虑,中国政府敦促本国企业避免使用这些芯片,特别是涉及国家安全的工作。英伟达在一份声明中承认:“中国国产芯片供应充足,根本不会依赖美国芯片”。
这场芯片博弈揭示了一个事实:中国科技自立的步伐正在加快。2025年上半年,中国半导体进口量同比下降18%,而国产芯片产能提升了35%。
美国领导人的芯片管制政策反而刺激了中国的自主创新能力。
遭遇美国重拳后,印度总理政府正在急速转向中国。
中断了五年的中印直航即将恢复,印度民航部已经要求航空公司准备重启北京、上海航线。
印度外交部长和国防部长访华行程提速。印度总理本人计划8月底赴天津参加上合峰会。
经济寒冬迫使印度选择低头。2025年,印度GDP增速跌至5.1%。年轻人失业率飙升至23%。
外汇储备因为高价能源采购消耗严重。
在电子元件领域,中国占据印度进口的60%以上。仅2023-2024财年,中国就向印度出口了价值180亿美元的电子零部件。
印度总理悄悄放宽了对华投资限制,允许中国手机企业与印度企业合资设厂。
印度智库甚至建议放宽外资审查,推动半导体领域的合作。这与印度总理此前强硬的“去中国化”政策形成了鲜明对比。
结语
美国领导人的关税政策日益显得力不从心。
对印度加征关税,旨在惩罚其“两头吃”的行为,即既享受美国的好处又购买俄罗斯石油。对中国暂缓加税,则是战略重心的转移,集中精力解决俄乌冲突。
这种政策的反复性让企业深感苦恼。
一位浙江外贸商表示:“三个月一变的关税政策,让我们不敢接长期订单。”
市场分析指出,美国领导人将关税与能源采购、地区冲突挂钩的做法,加剧了国际经贸秩序的不确定性。
深层次来看,美国领导人的关税大棒效力正在衰退。
2018年贸易战初期,中国对美出口曾暴跌13%。但2025年上半年数据显示,中国对美出口已恢复到战前水平。中国产业链的韧性以及庞大的市场容量,使得美国单边制裁的效果大打折扣。
俄罗斯方面离开阿拉斯加十小时后,印度民航局紧急批准了孟买至上海的直航许可。
印度总理可能在天津峰会期间带来合作方案,这或许包括三个中印合作工业园区的选址规划。
对中国暂缓加征关税不是恩赐,而是承认相互依存的现实。对印度重拳出击,暴露了美国贸易政策的实用主义本质。
国际博弈从不同情弱者。
当新德里官员看着中国和俄罗斯的油轮继续在印度洋上畅通无阻,而自家货柜在洛杉矶港被课以重税时,他们终将明白,在国际关系的牌局中,实力永远比姿态更重要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