达式常拿终身成就奖实至名归?你没看错。。
在流量明星还在为一条热搜竞价的时候,这位83岁的老演员 刚刚拿下了中国电影界最沉的一块奖——**终身成就奖**。。不是靠热搜 不是靠粉丝打投 而是靠一部部作品、一句句台词、一个个眼神,硬生生走到了今天。。有人说,这个奖来得太晚;也有人说,还好没错过
可你有没有想过,为什么是现在?为什么是他?而这个奖背后 又藏着多少我们不知道的故事? 。。
前几天我去上海影城看一场老电影展映 散场时听见两个老太太在门口聊天。一个说:“达式常得奖了 真好。”另一个点点头:“是该给他了 我们那会儿 谁家没贴过他的剧照?”我忽然觉得,这话比任何颁奖词都动人。他不是突然冒出来的名字,而是像老弄堂里的梧桐树 你天天见 却忘了它已经长了几十年。
据中国电影家协会官网消息,达式常在第37届中国电影金鸡奖颁奖典礼上荣获终身成就奖,成为继**秦怡、张瑞芳、仲星火**之后 第四位获此殊荣的上海电影制片厂剧团演员。这一消息像一阵风,吹过微博、抖音、朋友圈。有人翻出他1975年在《年青的一代》里穿白衬衫的样子,说那是“中国初代男一号的天花板”。那时的他 眼神干净 步伐坚定,演一个理想主义青年 却让千万人相信理想真的存在。
我在上影厂老档案室见过一摞泛黄的信纸,全是当年观众写给他的。有姑娘说“非达式常不嫁”,有工人说“看了你的戏 第二天上班都有劲儿”。这些信如今被收在铁皮柜里,字迹模糊 但那份真诚 隔着几十年还能烫手。一位退休的场务曾笑着对我说:“那时候追星,是真追 不是刷数据。”
后来他演《人到中年》,戏里是个医生的丈夫,话不多,总在默默端药、抱孩子、修灯泡。可就是这些琐碎,让整部电影的情绪有了支点。谢晋导演有次在饭桌上说:“达式常演戏 像烧菜时不放味精,但吃完了满嘴回甘。”这话我记到现在。
2018年 我跟着一个剧组去横店,听说达式常也在拍一部小成本主旋律剧。那天雨下得大,我在食堂碰见他 穿着洗得发白的蓝布衫 正低头喝粥。制片人后来悄悄告诉我,他片酬只要市场价的三分之一,“他说 这戏值得拍 钱不重要。”那一刻 我突然明白 有些人不是不红,是他们从没想过要红。
这次评奖,听说内部有过讨论。有评委提了另一位老演员,但很快有人接话:“达式常不一样 他代表了一种快没了的东西。”什么?“认真。”三个字,没人再争。中国电影家协会那位工作人员说得实在:“终身成就奖宁缺毋滥 他是近年来最没争议的一位。”
网上有人说“没争议”,不是捧他 是心疼那个时代。现在有些演员,台词靠后期,表情靠滤镜 一场哭戏拍八条,条条都是瞪眼+甩头。而达式常当年拍《大桥下面》 一场情绪爆发戏 一条过。导演喊“卡”之后,整个片场安静了三分钟 没人说话 像刚从一场梦里醒来。
B站上有个视频火了 是他早年接受采访的片段。主持人问他:“演员最重要的是什么?”他想了想,说:“是记住自己是个工匠。”这话被年轻人做成弹幕刷屏,有人配了字:“现在的演员是明星 他是演员。”抖音上还有人用他的眼神做挑战 说“学一周 演技涨十年”。
他和秦怡、张瑞芳、仲星火一样 是从上影剧团那个黄金年代走出来的。那时的演员 不签公司,不炒CP,每天在排练厅对戏、读剧本、练台词。一位老导演说:“我们那会儿,演工人就得去工厂住一个月。”达式常演医生,真去仁济医院跟班实习。这种笨功夫,现在听起来像天方夜谭。
他耳朵不好使了 可去年还在演话剧《雷雨》。导演说 他听不清对手词 全靠肌肉记忆和眼神交流。谢幕时,观众站起来鼓掌 他站在台上,微微低头,手在抖。台下有人喊:“达老师,我们记得你!”他抬头笑了笑 那一瞬间 像回到了1975年。
他老婆王文皓也是演员,早年演《城南旧事》里的宋妈,温温柔柔的一个人。有次采访 记者问她:“达式常是不是特别难相处?”她笑出声:“他这辈子 除了演戏,啥也不会。炒菜糊锅 洗衣服分不清颜色 但只要站在镜头前 整个人就亮了。”
获奖后,他只说了一句:“感谢时代给了演员机会。”轻得像一片落叶。可这片落叶 飘过了半个世纪的风沙。听说奖杯被放在客厅角落,老伴还嫌占地方。他倒不介意,说:“放哪儿都行 反正又不能吃。”
【以上内容均来自网络资料整理,如有侵权,请联系删除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