印度有多个别称,其特点也十分鲜明。婆罗多是印度诸语言中对印度的称呼,在梵文中,印度有月亮的意思,因此被称为“月亮之国”。印度将孔雀定为国鸟,蓝孔雀是印度特有物种,且在印度文化中,孔雀与财富、繁荣、美丽等女神相关,其图案在神庙建筑、器皿等上常见,所以印度素有“孔雀之国”的称誉。 身毒是中国古代对印度的称呼之一,源于印度河的梵语名“sindhu”。此外,中国古代还称印度为“天竺”等。
印度是世界四大文明古国之一,公元前2500年至1500年创造了印度河文明,是人类文明的重要发源地之一。2023年人口约14.4亿,居世界第一位,是一个人口大国。是世界上发展最快的国家之一,经济产业多元化,已成为世界第一大外包服务接包国,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软件大国。国土面积约298万平方公里,多样的地理条件使印度具备了极丰富的物种多样性。该国作为一个快速发展的大国,其综合实力和大国雄心确实备受关注,但也面临着不少内部的挑战和制约。
印度自独立以来始终追求成为“有声有色的大国”。莫迪政府更是明确将印度的国际角色定位由“平衡力量”转变为“领导力量”,其大国雄心主要体现在:
1. 经济强国目标:莫迪政府认为强劲的经济力量是外交政策有效推行的保障,旨在通过经济崛起支撑其大国地位。
2. 争取全球治理话语权:印度希望在联合国安理会改革、全球供应链重组等问题上寻求突破,争取更大的国际话语权,并试图主导“全球南方”国家。
3. 掌控南亚主导权:印度长期将南亚视为其传统势力范围,推行“邻国优先”(Neighbour First)政策,对中国与巴基斯坦等邻国的合作保持高度警惕。
4. 军事扩张与战略投送:印度加速海军建设,计划建造多艘航母(包括核动力航母),谋求印度洋的控制权,以应对中国在印度洋的活动。
5. 在多边框架中制衡中国:印度积极参与美日印澳“四边机制”(QUAD)等组织,在军事、高技术等领域与美国等合作,意图制衡中国的影响力。
印度的大国雄心与其综合实力之间确实存在不容忽视的差距:
军事规模与自主能力的脱节:庞大的军队和不断增长的军费,由于军工自主创新能力弱、装备严重依赖进口以及内部效率问题,难以完全转化为与其规模匹配的、可靠的战略投送能力和实战效能。
· 战略野心与内部治理的落差:“印度制造”战略效果不尽人意,国内存在的社会极化问题(如印度教徒与穆斯林的矛盾)、严苛的劳工保护制度、营商环境有待改善等,都对其大国雄心形成制约。
“领导型大国”愿景与“地区霸权”行为的错位:印度寻求全球领导地位,但其在南亚地区时常表现出“大国沙文主义”,这可能影响其与周边国家关系,并阻碍其获得更广泛的国际认可与合作。
对华竞争与相互依赖的困境:印度将中国视为主要竞争对手和前进道路上的最大障碍,并寻求在经济等领域对华“脱钩”。然而,印度对中国的贸易依赖度很高,2023年对华贸易逆差高达852亿美元。这种“政冷经热”的局面使得印度在遏制中国的同时,又难以完全脱离与中国的经济联系。
总的来说,印度是一个拥有巨大潜力、庞大体量和强烈崛起意愿的国家,其综合国力在不断增长,并在全球事务中寻求更大影响力。然而,其大国雄心也面临着来自内部的诸多挑战,包括经济与社会发展不平衡、军工与科技自主创新不足、内部治理问题等。印度能否实现其大国梦想,关键在于它能否有效弥补这些内功上的短板,处理好(而非单纯对抗)与主要国家特别是中国的关系,并将其人口规模和市场潜力真正转化为可持续的、高质量的发展优势。这个过程无疑需要时间和艰巨的努力。